
《人民日报》
再次聚焦珠海!
今天,
《人民日报》刊发题为
《强区兴镇富村 促进协调发展
珠海:全力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
落地见效》的文章,
关注珠海城乡区域协调发展。
点击图片查看▽
一起来看看原文全文吧!

当前,广东省珠海市落实省委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部署要求,建立健全市、区、镇、村四级指挥体系,紧扣“产业第一、交通提升、城市跨越、民生为要”工作总抓手,以改革创新赋能强区兴镇富村,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珠海实践,奋力谱写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特区新篇章。
斗门上洲村。梁冠贤/摄
聚焦产业发展
建设强富活力新县域
绘就工业经济新图景。珠海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,实施“制造业当家”重点工程,紧紧抓住县域这个重要发力点,深化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“1+5+3”系列政策,推进产业立柱、招商引资、土地整备、园区提升、强核赋能、政府流程再造“六大攻坚行动”,加快建设产业大市产业强市。当下,金湾区、斗门区集聚了大批高端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、海洋经济等领域重点企业,创新性研发成果不断涌现:规划398万平方米的斗门富山工业城加快崛起,将打造全市连片规模最大、全省单一项目建设总量领先的5.0产业新空间;在金湾区,“5+2+N”产业集群不断壮大,空港、海港、综合保税区持续释放发展新动能。
建设中的富山工业城。梁冠贤/摄
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。实施“项目落地攻坚年”行动,出台《珠海市产业空间拓展行动方案》,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、港湾7号·智造超级工厂等一座座低租金、高标准、规模化、配套全、运营优的5.0产业新空间渐次崛起,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、香洲区三溪科创小镇、珠海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等平台加快建设,各类优质产业项目正向珠海加速聚拢。
港湾7号·智造超级工厂。吴长赋/摄
激活海洋经济新引擎。聚焦深海养殖、远洋捕捞、渔港经济、休闲渔业“四大业态”,万山、外伶仃海域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加快建设,建成全球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一体化平台“澎湖号”、国内首个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智能化养殖平台“德海一号”等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。发挥港珠澳大桥联通优势及洪湾渔港枢纽作用,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,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已成为保障港澳市民菜篮子的重要通道。
德海1号养殖网箱。李建束/摄
聚焦城乡融合
建设美丽兴旺新城镇
促进城乡协调。统筹推进东西、陆岛协调发展,大力推动珠海西部高质量发展,强化机场、港口等交通设施要素集聚功能,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高效、公共资源均衡配置。目前,珠海正积极构建“一主一副,一特一优,若干组团”城镇空间结构,东部中心城区加快建设行政文化教育中心,西部中心城区积极建设经济中心和产业交通物流中心,有序高效配置发展要素。
珠海机场(资料图)。叶秋明/摄
建设美丽圩镇。推进美丽圩镇示范样板建设,精准分类施策,实现差异化、品质化、特色化发展,全市15个圩镇全部达到宜居圩镇标准,其中,6个圩镇达到示范圩镇标准。支持红旗镇、斗门镇、平沙镇打造城区副中心,推进桂山镇、万山镇、担杆镇等海岛中心镇高标准建设,打造名镇名品。
平沙镇美丽圩镇建设成效显著。(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图)
建设美好家园。强化镇联城带村功能,着力打造完善服务圈、兴旺商业圈、便捷生活圈,不断提升镇街综合服务能力。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,大力推进学位建设、名师名校倍增,稳步推动医疗、养老、文化、健身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
聚焦乡村振兴
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
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。做好土特产文章,大力发展“一镇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,持续打造白蕉海鲈、金湾黄立鱼、莲洲花卉、斗门荔枝、乾务鳗鱼等特色产业,促进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融合发展,更好带动农业增效、农村增色、农民增收。
斗门荔枝。梁冠贤/摄
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。全面铺开“村村有物业”,创新“兴村公司”投资工业园区厂房,鼓励市属企业参与村级物业经济发展。斗门区夏村格创·龙蟠坊项目创新采用“村集体提供土地,国企建设运营管理”产业发展模式,村集体年均增收500万元,创造200个就业岗位。
格创·龙蟠坊。梁冠贤/摄
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结合建设绿美珠海,推进森林碳汇、生态景观林带、森林进城围城及乡村绿化美化“四大工程”建设,打造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。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,完善乡村治理,推进平安乡村建设。
金湖湿地公园。张洲/摄
幸福是奋斗出来的,
收获是耕耘出来的。
在不远的将来,
珠海将由内至外绽放出全新的光彩,
东西双城交相辉映,
美丽城镇鳞次栉比,
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举目可见,
努力在全省争先进位、
走在前列、争当示范,
着力打造“百千万工程”珠海样板。